11月以来,记者采访了沃尔玛、家乐福、永辉、重百的12位一线位品牌供应商的销售经理以及近百位像你我一样的消费者,为你一一揭开超市里的秘密。
对于消费者来说,超市是购买生活日用品的地方。你常常在新闻里听到的CPI数据,大部分是由专业人员从这里采集的。每年的春节前,政府的监管部门都会开展专项检查,确保超市里的米面油肉菜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品质可靠、价格稳定。
对于经营者来说,超市是个营利的场所,低价买进,加价卖出,而所谓的促销在理论上就是降低“加价”的幅度。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博弈,如果仅仅是赚取差价,超市早就关门大吉了。
超市的收入分为前台毛利和后台毛利,前台毛利,就是所谓的差价。通常情况下,这是超市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特别是对于掌握着话语权的大型国际卖场来说,很多商品都是在负毛利售卖,但它仍然有利可图,这个利就是后台毛利,与消费者没多大直接关系,主要包括进场费、条码费、陈列费、促销费、广告费、返利(点)、罚款等,向供应商和经销商收取。当然,从长期来看,这些费用都会通过商品转嫁给消费者。
前台毛利在利润中的比重在下降,与此同时,互联网改变了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打开手机APP,扫描商品的条形码,你所在城市里大部分超市该款商品的价格一览无遗。
价格战已经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促销只是提高单店客流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并没有打折的商品卖给你。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结果已经表明,商家得逞了。这也是为什么超市全年都在促销的两个重要原因。
从1月1日到12月31日,超市每天都在促销,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黄色的促销标牌,没有标注商品的名称和规格,也没有特定的日期,在商场随处可见。
促销就是选取少量特定商品“让利”给消费者,把客人招揽进店,提高客流量,然后通过商品陈列引导、促销员导购等卖更多产品给你,提高客单价(简单说,就是购物小票的金额),从而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超市常常不会为“让利”买单,因为促销期间的进货价格会比日常供货价格要低,超市会以促销的名义增加高于促销销量的订单量,在促销结束后,以正常价格售卖。订单量虚高的幅度有多大,就是零售商和供应商博弈的结果。假设超市有5000个单品(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条形码,专业术语为SKU),每个促销档期选择100个单品,可以全年不重复的做50个档期。
通常情况下,促销档期为两周或是15天,一年可以做满24档,从而让超市全年促销成为可能。家乐福和沃尔玛的门店多位大型超市,SKU数量在1万以上,促销档期的时间更短,多以“周”为单位。
这个问题要从超市的布局和陈列说起,大型及以上超市常常分为服装区、生鲜区、家电区、日用品区、休闲食品区,中型及以下门店往往没有服装区。对于消费者来说,判断超市大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一数收银机的数量,通常情况下,数量越多,代表着营业面积越大,售卖单品数量越多,分区更加完整。
在各个分区的陈列区域主要分为主货架、端架、堆头等。从促销力度来看,堆头折扣最大,端架次之,主货架主要陈列常规品。
记者在两周内对主城的20家不同类型的超市进行了实地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收银机的平均使用率为30%。这并不是人手不够的原因,不管消费者是多么想尽快结账走人,收银员总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主要原因是超市希望你多一点时间停留在店面,增加冲动性消费的可能性。在消费者心理研究的基础上,超市会把最容易形成冲动性消费且单价高的商品摆放在离收银机最近的位置,比如口香糖、避孕套,进口商品以及肉类休闲食品。
同类商品这么多,陈列有什么讲究?为何A家的商品占据这么多的陈列空间?为何B家的商品在A的右面?
这么多品牌和规格的方便面,超市最想卖给你的就是你第一样看到的那一款。货架1.5米到1.8米是最佳视觉空间,一个品牌毛利最高的商品会陈列在这里。在同一个陈列空间,你右手边的商品毛利通常会高于左手边,这也是参考了人的视角习惯而进行的陈列选择。
对于食品而言,特别是熟食和奶类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最为重要的产品信息,也是厂商最想“隐藏”的。促销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与消费着最直接相关的就是—清库存,即尽快售卖生产日期较旧,不那么“新鲜”的产品。
很多产品的生产日期会以不清晰的字体标注,而且与其他商品信息分开,比如“生产日期见瓶身”。更有一些厂商打起了擦边球,用大多数消费者看不懂的英文简称标注,这一点在化妆品类尤为突出。比如“EXP 03/16”、“Use By 03/16”、 “BBD 03/16”的意思是使用期限的截止日期为2016年3月,如果你看成生产日期就遭了,生产日期的英文标注为“MFD”。记者随即采访了35名消费者,只有2位“猜到”了英文简称的准确意思。
值得关注的是,超市的陈列原则是“先进先出”,对于消费者来说,你看到的第一排陈列商品常常是生产日期较旧的,生产日期较新的一般会藏在后面。购物时,你需要拿掉或者推开第一排,直接拿取后排商品。当然,最好还是和前排商品比对一下,难免会遇到不专业的陈列人员。生产日期当然是越新越好,此外,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一款商品经过厂商和经销商渠道,最终到达零售终端,也就是超市的时候,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消费者来说,保质期在1/3时间之内的都可以放心选择。
明明购买的是打折促销产品,为何付款时显示原价?记者在渝中区大坪某家大型超市的客服中心看到,一名大概50岁左右的女性消费者正在个工作人员“理论”,她购买的一包某品牌纸巾前面明明有会员价标签,为何原价卖给她?该品牌的促销人员确认后,价格无误,如果顾客不满意,可以退货。经记者现场了解,原来是促销标签“误放”在了正价商品前方,但是价签上表明了促销产品的规格和条码,从而规避了被消费者投诉的风险。事实上,消费者购物的时候,很少去比对促销产品的条形码。为了迷惑消费者,商家使出了浑身解数,处处给消费者设置“陷阱”,一不留神就中招儿。
双12期间,某大型超市石桥广场店的生鲜区茼蒿价格显示为4.98元一斤,在同一个标牌上有一个黄色标签,显示为3.28元。记者在现场看到,准备购买茼蒿的3名消费者均认为是该商品在打折。实际上,黄色标签上显示的是另一款商品的价格,与品名茼蒿没有关系。
(声明:作者对文中所有品牌不持任何立场,首发于《阳光重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