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托克旗,有很多以“其日嘎”为命名的地名,比如乌兰其日嘎、希尼其日嘎、敖伦其日嘎…为了解“其日嘎”,“其日嘎”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近日,记者聆听了阿尔巴斯苏木乌兰其日嘎嘎查“其日嘎”提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生格巴特尔和明嘎楞的讲述。
生格巴特尔和明嘎楞告诉记者,“其日嘎”是蒙古语,意思就是用畜力提水的井。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窗口”,其日嘎井记录了鄂托克地区生活的人们从古至今取水饮畜的历程,同时反映了鄂托克传统游牧文化在社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变化中如何改变自身得以适应社会发展,也映射出生产技术的发展给游牧文化带来的转变。
乌兰其日嘎嘎查地处鄂托克旗北部,这里地形虽以天然草原为主国际利来,但常年降雨少、水位低,比较缺水。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老辈牧民们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人工挖凿了“其日嘎”。
在交谈中了解到,开凿“其日嘎”选择井址时,有经验的老牧民首先要观察地形,认真分析有没有水源。一般选择洼地、长有芨芨草等植物的地方或春天最早返青的地方,定有水源。挖凿时国际利来,搭个架子,用人力往外倒土。挖好后,井口处多以石块垒起高约一米左右的圆形护墙,防止泥沙淤积。其日嘎可分为一般其日嘎和深其日嘎,一般其日嘎的井深在15米至30米之间,深其日嘎的井深都在30米以上,甚至在100米以上。2010年,“其日嘎”提水被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解“其日嘎”操作方法,生格巴特尔、明嘎楞把多年不用了的马拉井的牛皮井绳、羊皮水桶、马拉绳套等用具全部拿出来,为我们再现了一次其日嘎提水的过程。
明嘎楞一边整理这一套马拉井绳工具,一边给我们介绍情况的同时,生格巴特尔已经拉来了一匹马,把所用物件都托在马背上,赶往不远处那眼“其日嘎”。到达其日嘎深井,生格巴特尔卸下物件后,明嘎楞蹬紧井绳缓慢地往水井里放入提水桶,在提水桶到井底后,她巧妙地抖几下水桶,灌满皮水桶之后国际利来,生格巴特尔骑马朝着水井的反方向前行,到达固定的地点国际利来,正好提水桶也露出井口,明嘎楞将水倒入一侧的石槽里,就这样以马拉井绳提水,往返几次后石槽里已经是满满的一槽清水。
在鄂托克草原复地,这样的“其日嘎”井很多,这是是先辈们留下的生活印记和宝贵文化遗产,曾为草原人民的生产生活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草原上的“其日嘎”提水技艺逐步退出了游牧生活舞台。为将祖辈上传下来的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生格巴特尔先后给牧民无偿修缮其日嘎井,鼓励草原上的牧民采用传统提水方法提水。他还保留了自家草场内的“其日嘎”和提水工具,常给后代讲述提水技艺,为“其日嘎”井提水技艺的传承努力工作着。
原标题:《弘扬北疆文化 讲好鄂托克故事“其日嘎”——天然水源 显现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凸缝图幅甬秀港通天下图幅号图幅编号勇者滑世界图幅面积土工布图根点土方调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