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蔚来CEO李斌开着一辆搭载150kWh电池包的ET7,在气温只有-2℃的上海,完成了1000公里的续航挑战。
当天,李斌从早上6:30开始直播,开展了一场「接近日常使用」的直播,对蔚来150kWh电池包的实力进行亲自摸底。李斌原来的目标是1000公里续航挑战,结果这辆搭载150kWh电池包的ET7,跑出了一个更令人惊喜的成绩。
蔚来的150kWh半固态电池可以追溯到三年前的NIO Day,这块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远高于目前主流新能源汽车120-180Wh/kg的常规动力电池。
用上这块电池的车型,续航能力都将大幅提升,比如李斌测试的ET7,就在零下气温跑了1000公里。配合蔚来的换电站,带来的补能和续航体验,或许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完成对燃油车的超越。
半固态电池的赛道并非只有蔚来一个玩家,这可能是所有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经之路。彻底解决电车续航焦虑只有两种办法——要么提升整车续航,要么提升补能效率和便捷性。
2024年1月,智己L6通过工信部公示,长度接近5米,轴距为2950mm,是不折不扣的B级纯电轿车。这或许是小米SU7又一款「无需多言」的潜在竞争对手,但上期集团给我们爆出了更大的「瓜」。
上汽集团透露,从今年起,半固态电池将率先在智己L6等新品上实现量产应用,公司正加紧推进相关工作,力争早日将产品投放市场。
上汽集团表示,公司一直致力于先进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布局,并已于2023年8月与国内领先的固态电池企业清陶能源合资成立了上汽清陶。
新公司致力于通过低成本材料和创新技术,在保持电池高安全性的前提下,打造超高性价比的新一代固态电池,并实现在整车上的产业化应用。2024年起,半固态电池将在公司不同车型上实现量产应用。
就和混合动力一样,半固态电池是一种从锂离子电池逐渐过渡到固态电池的过渡技术。即便如此,半固态电池的理论上限已经突破了锂离子电池的技术瓶颈。相比锂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的研发难度理论上比全固态更低。
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已成新能源汽车行业新风向,岚图追光拿出了自己的先例。
行业首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岚图追光,电池容量为82.11kWh,但能量密度为170Wh/kg,与行业中的三元锂、磷酸铁锂并未拉开差距。而顶配岚图追光的云母电池为108.73kWh,能量密度达到212Wh/kg。
量产半固态电池出师不利,最终效果没能满足「理论表现」,事实上固态电池也一样。
固态电池的行业优势人尽皆知,极高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耐温范围、重量等几个指标都要优于现阶段的锂离子电池。阻碍固态电池发展的,说到底还是成本太高、制造难度太大。
事实上,固态电池自身有着成本低的特性,但难点在于选材,目前行业还没有一种材料能够具备高导电率、高稳定性、高机械强度、低界面阻抗的特性。此外,固态电解质要在高温或高压下制备,无疑为制造带来更多的麻烦。
而在更先进的电池技术出来之前,固态电池的充放效率一般,意味着缺乏对快充、超快充的支持。
蔚来的150kWh电池包能量密度足足有360Wh/kg,反映到最终续航表现和容量上,半固态电池展现出了比锂离子电池更大的技术优势,几乎同样的电池标准做出更大的容量,想必也是半固态材料的功劳。
但代价也是一样的,李斌严肃地表示,150kWh电池包非常难量产,产量比较低,良率也很有挑战,产能需要经历一个爬坡地阶段,所以初期只提供灵活租用的方式来照顾有特殊需求的用户。
除了那些勇于投放到市场的「先行者」,企业对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态度更加保守。也有说法称,丰田的固态电池充电10分钟可行使1200公里,但目前充放循环次数不甚理想。如此看来,即便是半固态电池,研发周期仍然要比锂离子电池更长。
上汽集团这次不算低调的「官宣」,或许他们对半固态电池技术有足够信心。小通自然对前沿技术抱有期待,汽车制造商的每一次「交卷」,大概率都会为行业提供一个可参考的经验,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给予足够的信心和时间。
不得不承认的是,电气化架构彻底改变了汽车的概念,智能化、自动化特性得以延展,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燃油车的线路。
相比年轻群体追求的智能化和电动化,传统燃油车用户更关注新能源汽车作为「车」的部分表现如何。电动车单方面的节能省钱无法服众,维修成本、补能效率、满电续航、品牌都是买一辆车时无法忽略的部分。
燃油车经历了百年市场考验,传统品牌打造了稳定的市场口碑,产品力早已稳定,技术边际效应尽显,很难再有技术突破,当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电动车缺乏市场打磨,许多新技术未被时间验证,更多的停留在厂商的营销当中。时间线年,第一批国内的特斯拉Model S用户,恐怕还没诞生。
同时,电动汽车关于「电」的部分同样遇到瓶颈。为了满足尽可能塞下大容量电池的需求,车企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包括但不限于一体压铸、电池结构改进、新材料探索,力图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做到理论上的「极限」。
越是触碰物理规则的上限,意味着边缘效应越明显。当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到极限之前,行业必须要完成对半固态/全固态电池以及其它电池技术的探索,跨越到新的层次当中。但就目前看来,电池是纯电汽车的「阻」,于是行业更需要搭配燃油系统,抵消续航焦虑的负面。
另一层「阻」,到底还是充电网络布局和补能效率的缺失。尤其是春节假期等小长假出行高峰,高速路拥堵、服务区充电站排队,没有一样不搞电车车主的心态。而且,出行低峰也将导致充电桩资源大面积闲置,怎么搞都很令人纠结。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希望车企卷起来,用实力说话。但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时间来验证,厂商的新技术究竟是真家伙还是空口无凭。